查看原文
其他

中国便利店趋势深度研究报告丨互联网新势力能否颠覆7-11

2017-08-19 新壹流 Foodaily每日食品网





 


便利店触网成为了新零售的新战场,那么究竟谁能在资本的巨浪中活下去呢?这个疑问,可能要交给操盘手们。

” 


内容来源:新壹流(ID: inewsuper),文章已获得授权

原去哪儿网创始人庄辰超组建了新零售概念便利店“便利蜂”,更是把原邻家便利店的创始人团队都挖至账下;接着,京东宣布在全国开设超过100万家京东便利店;再后来,包括家乐福、永辉、麦德龙等多家零售企业也纷纷瞄准了这块尚待深度开发的零售洼地。

便利店为什么能成为风口?除了资本追逐,更是因为在传统零售业态体系中,便利店是综合驾驭成本最高的业态,更有一种说法称,中国便利店是“不存在饱和之说”的业态。举例来说,在日本本土,7-Eleven、全家、罗森三大便利店占据绝对垄断地位;但在中国,无论是深耕上海的全家、从北京登陆中国的7-Eleven还是最像日资便利店的全时都说不上全国性的市场霸主。

新资本新玩家的介入让便利店行业有了更高关注,同时让便利店的模式更加互联网化,更加重视服务个人的即时需求,把服务物化为商品,比如盒饭、关东煮、火车取票、交水电费等。除此之外,在线下单、30分钟送货上门也成了不少便利店的标配。

市场格局


关于便利店,业界约定俗成有几个标准,即面积在100平方米左右,24小时营业,熟食销售占比20%以上,具有社区服务功能等。

随着O2O业务兴起,部分便利店搭上互联网+快车,积极拓展线上流量,如全时、爱鲜蜂等搭载美团、饿了么等外卖平台。不仅如此,一些互联网巨头也瞄准了便利店生意,淘宝、京东先后推出便利店业务,其后阿里更是重资投入盒马鲜生,大举进军新零售领域。此外,淘咖啡、缤果盒子等新兴无人概念店也在今年逐渐崭露头角。

从类型上,目前国内市面上主要分为:

A.传统便利店,包括:

a.7-Eleven、罗森、全家为代表的外资便利店;

b.全时、好德、可的等国产连锁便利店。

B.新兴便利店,包括:

a.便利蜂、爱鲜蜂等互联网便利店;

b.缤果盒子、F5未来商店等新兴无人便利店。

从便利店的选址上则可以分为:

A.    更青睐商圈和写字楼的商圈型便利店,鲜食商品是其特色。目标客户是学生和白领,在商圈写字楼上班的白领,他们有去便利店购便当、三明治的用餐需求;

B.    立足于小区的社区型便利店主打日常生活用品,面对的往往是缺少油盐酱醋的消费者,主打便捷服务牌。一般提供代缴电费水费、代收快递等服务。

从营业时间上来说,商圈便利店不一定要24小时营业,但社区便利店必须24小时营业。

 

 餐饮化趋势不可逆

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外卖送餐业务的发展,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不在家里做饭,更多的是选择叫外卖或外出用餐。消费者在食品和饮料上的外出消费渠道不仅包括饭店、酒吧、电影院、面包坊等,还包括从便利店购买鲜食边走边吃。

而对于各品牌便利店来说,鲜食是其主要赢利点。引入便于携带边走边吃的食品和现打饮料等餐饮服务,能增强门店的体验和客户粘性,同时能够吸引客流带动周边商品的销售,而且还可以提高毛利,直接改善便利店的盈利结构。

除此之外,便利店餐饮化还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。便利店一般选址在写字楼、集中住宅区等客流密集、交通便利的地段,良好的区位优势使得它拥有丰富的潜在客群,这使餐饮与便利店的受众也有较高的重合度。

虽然近年来外卖送餐兴起对便利店的盒饭、关东煮类鲜食销量有所影响,但以及时性和接近性来说,还是有很多人选择便利店作为自己的就餐方式和场所。而部分便利店提供商品加热和就餐座位,对于需要即时消费的用餐人群来说,无疑更加便利。

 

 目标人群固定化

连锁型便利店往往出现在拥有写字楼和住宅区域的综合型商圈,区域客流量足够,消费水平高,具有很大的商业潜力。

这些便利店提供的商品包括饭团、盒饭、面包、酸奶、零食、口罩、袜子、面膜等各种品类,基本上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所需。但相比大型商超,便利店进出货规模更小,单店物流成本、店铺租金等因素使其运营成本更高,这就造成了便利店的商品往往卖得要贵一些。

所以,便利店特别是互联网便利店的主要目标受众并不是喜欢逛大卖场、自己做饭的大爷大妈们,而是赶时间的白领、学生等年轻群体。这类人群对商品的新鲜度和品质是第一要求,对服务也是非常看重的,反而对价格的敏感度并不高。

互联网便利店


在线上流量红利见顶、成本高企的当下,线下流量开始重回人们视野。便利店作为目前线下零售中唯一逆势增长的业态,被广为看好,而嗅觉敏锐的“互联网”们也自然不会放过这样一个大好机会。在互联网与线下便利店结合之际,出现了两种便利店模式:

A. 京东选择的轻资产模式。其实早在2014年,京东就曾实施过万家便利店计划,但是这个项目后来被外界认为是一个失败的项目。而如今,京东到家又开始了轻资产运营的模式,京东对外宣布要在未来五年内将在全国开设一百万家京东便利店,也是走B2B送货模式。

B. 阿里布局的盒马鲜生、庄辰超支持的便利蜂等所选择的重资产模式。重资产模式虽然前期投入大,但是建立的竞争壁垒很高,同类企业不易模仿。几乎所有的传统零售店都是重资产模式,因为要选址开店,自己运营门店,连锁企业还要有自己的物流网络。

 

 便利蜂

从马云喊出要“干掉实体店”到提出“新零售”概念,线上线下商户和物流结合的创新,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。便利蜂的出现可谓是顺势而为,成立半年时间,在北京已拥有20家门店,提供用户APP自助结账、预定自提、配送到家等服务。商品除便利店日常配备的休闲食品、日用百货外,还提供大量的鲜食。购物过程既包括市场潜力巨大的便利店模式,又包括移动端的自助购物模式。

除此之外,便利蜂还推出了自己的便利蜂单车,不过目前便利蜂单车只能在便利蜂APP内扫码使用,从体量上来说也与共享单车第一梯队相距甚远,更像是对便利蜂用户的关怀服务。

从购物体验来说,相比同样采用自助购物的盒马鲜生,便利蜂不设收款终端,自助收款,需要在便利蜂APP上使用扫一扫功能,完成后还需要到收银台排队让店员核对商品和付款信息。同时,便利店的鲜食商品也不是24小时提供。

从便利蜂APP使用体验来说,即使选择绑定微信账号也无法直接登录,除了多点两下之外和用手机账号登录没有任何区别。并且, APP自助结账功能必须连接店内WiFi或扫描店内二维码才能使用。

整体来看,相比于接入第三方送餐平台的便利店,便利蜂并没有通过APP形成足够有竞争力的差异化,补贴停掉后如何吸引顾客继续停留在APP,可能是便利蜂之后需要思考的问题。

 

 爱鲜蜂

爱鲜蜂成立于2014年5月,是一家社区零售便利店平台,以众包物流配送为核心模式,依托社区小店,通过微信商城或者APP平台,根据LBS定位将货品配对到最近的商店,为消费者提供一小时内的零售和配送服务,配送时间从早晨10点持续到凌晨2点。平台强势产品以生鲜为主,定位人群为对价格不敏感的年轻白领。

爱鲜蜂创立初期曾在一年半时间内搞定4轮共计1.1亿美金融资。彼时,其员工总数高达1800人,拥有1万多家合作便利店,已覆盖14个城市,月流水达到1亿多元,用户规模达到500万量级,日客单量达到10万多单。

但爱鲜蜂急速扩张的背后是匆忙的脚步,前几轮融资后大部分资金都用于迅猛拓展城市商业往来渠道、布局各大仓库,快速铺开市场。随着O2O泡沫破裂,爱鲜蜂的日子就变得不好过。先是被曝大面积“劝退”员工,范围涉及市场、运营、客服、物流和产品等多个部门。随后停掉烧钱补贴,砍掉淘事业部和校园事业部,1100人的全国团队被精简至700多人。

之后,在经历了一系列资本驱动的互联网尝试之后,爱鲜蜂选择与零售巨头中商惠民合作,不仅巩固了原有的线上业务,而且已开出了第一家线下门店,在轻资产路线的基础上分支出重资产方向。

 

 闪电购 

闪电购定位于一小时社区电商,以手机APP提供服务,从形式上可以概括为一个线上便利店平台,聚合中小型便利店,消费者基于LBS可以购买1公里周边店铺商品,1小时内送达。2016年8月,闪电购获得由阿里巴巴领投的2.67亿元C轮融资,正式成为阿里O2O战略板块一员,获得手机淘宝APP淘宝便利店流量入口。

两位创始人CEO王永森和COO邬强强都有10年阿里经验,此前,闪电购尝试以深入全链条的重模式切入市场,流量获取、供应链(B2B)、仓储配送全部自营。在加入阿里系之后,闪电购获得了手机淘宝流量入口,生活半径、点我达、蜂鸟配送服务合作,以及零售通、猫超、村淘的供应链支持,逐步开始缩减其仓储、配送人员等重资产,供应链业务也由自营转向开放平台模式。

作为平台方,闪电购整合了大量社区便利店,这些便利店相当于其前置仓库,让其无需自建仓库,减少大量前期投入。与闪电购有合作的线下店铺可选择自主送货,或通过蜂鸟、点我达、达达配送等“最后一公里”物流平台发单送货。相比B2C电商模式,闪电购的物流成本,一般只是前者的1/5-1/4。

截至2016年底,闪电购业务已覆盖全国20多个城市,累计注册商铺近1万家,积累用户1000万。不仅如此,闪电购还宣布了“百城万店”计划,拟从早期深耕的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、杭州5大城市扩展到国内100个主要城市,服务1亿移动互联网消费者。

无人便利店


传统零售行业在电商的冲击下,纷纷寻求转型出路,租金、人力成本的大幅增长被看作是无人便利店诞生的驱动因素。短短半年时间,无论是以阿里、亚马逊、娃哈哈等为代表的电商零售巨头,还是缤果、F5等新兴创业公司,都纷纷涌入无人店赛道。资本不断加码,创业者跃跃欲试,无人便利店似乎在一夜之间成了一个“爆炸性”风口。

什么是无人便利店?顾名思义,就是没有人看守的便利店。消费者可以通过APP扫码、机器刷脸等识别技术,进入完全无人值守的店铺自由购物,在整个购物过程中无人推销、服务,也无人收银,最后在手机端或绑定支付系统中完成结算。

现有的无人便利店项目可以简单粗暴地分为两大类:一类是以Amazon GO 、淘咖啡为代表的全智能型, 一类是以消费者自主取代收银员的半智能型。

 

 缤果盒子

2016年8月,第一家缤果盒子落地广东中山;2017年6月,缤果盒子正式开设上海首店,号称全球第一款可规模化复制的24小时全自助智能便利店;2017年7月,缤果盒子完成1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。

缤果盒子目前提供两个规格的盒子,包括长4.8米、宽2.6米、高2.76米、面积12.48平方米的中号盒子;以及长6米、宽2.6米、高2.76米、面积15.6平方米的大号盒子,采用相对成熟的技术,较容易实现低成本快速复制。目前主营的是便利性应急商品,包括饼干、薯片、方便面、乳制品、酒水饮料、应急快消品等,有500-800个SKU。

与传统便利店位于社区周边、商圈或者交通枢纽不一样的是,缤果盒子的放置地点一般是封闭或者半封闭的高端社区,目标高净值人群。

按照规划,缤果盒子将在未来一年拓展5000个网点,遍布华南和华中会是区域,并且会布局部分三四线城市。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,无人便利店这一模式在短期内全国铺开的可能性还不大,这不仅涉及目前现有的技术壁垒,对物流配送体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,而且背后还需要一个数据共享、惩戒分明的大信用体系的建设。

 

 阿里无人店

随着线上人口红利消失,电商零售巨头亚马逊、阿里巴巴纷纷试水无人便利店。继第二节淘宝造物节上的“网红”淘咖啡概念店后,阿里无人店项目团队近日已确认被纳入“天猫新零售战略大图”,并计划在年底前在杭州开设第一家无人零售实体店。

和传统零售相比,无人便利店零售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大规模的数据应用、运营效率、自动化、IP化等方面。优势是无人导购、无人结算、自动识别、拿了就走,这不仅仅是效率,也是技术变革带来的乐趣。不过,这也带来了各界对于这种模式未来冲击售货员等传统职业,进而造成一部分人失业的情况的担忧。

确实,在无人便利店兴起的浪潮中,超市收银员这样机械化的前台工种,可能会被替换,但这并不意味着无人便利店将会消灭工作。反之,随着无人便利店的普及,对物联网、大数据的需求会催生智能物流管理员、智能仓库拣货员、数据分析师等新工种,而这些可持续优化的新工种将成为新零售时代下最紧缺的岗位。换句话说,无人便利店虽然取代了收银员等前台机械岗位,但却催生了更多智能化的后台岗位。

结论:谁能主宰未来便利店


巨大的增长潜力、与互联网结合的无限想象,让便利店门内和门外的人一起躁动。如果说几年前便利店的热潮还仅仅停留在行业内部,那么近一年来,这把火则烧到了行业之外,互联网、资本甚至地产商,都开始对便利店虎视眈眈,意欲分一杯羹。

 

 便利店市场远未饱和

便利店的发展与经济环境息息相关。通常经验是,当人均GDP超过5千美元时便利店将迎来快速成长期,而当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时,将会进入爆发期。以国际惯例看,此时每3000人便会拥有一家便利店。但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,目前中国已有北京、天津、上海等9地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,便利店数量却远达不到。

 

 中西部发展快于东南沿海

商务部发布《2016年城市便利店发展指数》显示,2016年便利店业态的总体发展明显好于其他业态,全年呈现高开高走态势。其中,中西部城市便利店发展提速,东南沿海城市稳步增长,趋势正由东南沿海向中西部地区缓步迁移。

 

 行业将迎来新玩法

在消费转型升级的当下,线上线下两种业态的相互融合,已经成为一种趋势。无人自助、餐饮等多业态融合的新业态便利店发展,也为传统零售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。

 

 资本入场利大于弊

资本的涌入将加速推进传统便利店模式的技术革新。以供应商为例,过去更多为大卖场供货,产品设计也是为超市消费群体所定制。现在供应商也开始生产适合便利店的商品设备,在包装、货架、冷藏冷冻柜和POS机上开始更多考虑便利店的需求。不过,便利店业态需要的是精耕细作,它不是一个“吃快餐”的产品,特别是新进入的投资者需要足够的耐心。

内容来源:新壹流(ID: inewsuper)

整理编辑:Cedar Yang, Foodaily每日食品网

欢迎无条件转发至朋友圈。如需转载本文,请直接联系原作者授权。

相关阅读推荐

10万家门店,1300亿市场,无人便利店的流派之争

便利店是风口?8大角度解构中国便利店发展现状

尼尔森 | 中国新零售白皮书:重新定义消费场景,渠道革新,实体店新定位

2万字报告全面揭秘盒马鲜生 | 阿里巴巴的新零售样本是如何诞生的
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,查看更多精彩内容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